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難的時代。當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有句話說得好,“人們往往會高估一年的變化,也往往會低估十年的變化”。當年風電行業那些篳路藍縷的創業者和觀察者,是否想到中國風電產業會有今日的地位和成就?
早15年前,時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的李俊峰就在《風力事在中國》一書中預測全球風電大發展最終還是要看中國市場。彼時,他在與朋友的閑聊中“自嘲”:風電那是丹麥人搞的,你們就當我講一次中國的童話吧。
時間再往前推,21年前,也就是香港回歸的第二年,做了多年風場場長的武鋼成立金風科技;1993年,剛剛30出頭的張傳衛從河南某市駐廣東辦事處主任任上辭職“下海”,創辦中山市明陽電器;2006年,明陽風電注冊成立;同年,一家叫華銳風電的企業也誕生,時任大連重工總經理韓俊良擔當董事長。第二年,一個叫張雷的年輕人從海外回國,創辦遠景能源,他向媒體表示,要向苦處行,要開創美好能源世界.......一張張面孔,一家家企業,外資、國有、民營、合資,群雄逐鹿,十多年里風電行業“戰火”紛起,延宕至今,市場版圖數次生變,終成今日之局。
李俊峰當年的預言早已變為現實,無論是新增還是累計裝機,中國早已冠絕全球。過去的2018年,中國市場新增裝機25.9GW,成為全球第一個風電裝機容量超過200GW的國家。多年來為行業鼓與呼的李俊峰,在不久前做了一次演講,核心的意思是:就算是風電和光伏平價了,咱們的裝機還是做不到“敞開肚子吃飯”。演講的當天下午,行業里傳來新消息:全球風電度電成本已低至0.30元,快成為全球最廉價的能源了!
而今,武鋼、張傳衛、張雷等等行業“大佬”,還有原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已經退休的施鵬飛、中國風能行業協會的秘書長秦海巖,還有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李俊峰等等,無數的企業家和專家們仍然在為風電行業的發展嘔心瀝血,不得輕松。
這是一個輪回,十余年里,數十上百萬人為這個行業傾盡歲月年華;這也是個開始,無數人仍在為新能源競價、平價時代的大發展點滴蓄力。當然,風電產業也為上百萬從業者提供了生計、溫暖、尊嚴和生活的希望。
大家可記得,這片火熱的市場,曾經“一窮二白”,這里曾是外資的天下;群雄亂戰之時,這里的風電整機商曾經達到80家以上;慘烈的價格戰下,一年時間,這里的整機價格從2008年時最高的6500元/千瓦狂降到了3700/千瓦;政策助力下,本土企業“亂拳打死老師傅”,不少外資風電狼狽撤出中國;這里有企業迅速崛起也加速隕落,成為產業里失敗的“樣本”。
這到底是個怎樣的產業?這又是個怎樣的“戰場”?過去十余年這里的競爭格局到底發生了哪些大變化?未來呢?筆者與你一起分享過去十余年風電行業戰局的9大變化,目前行業的6大“攔路虎”,以及風電未來發展的10大趨向。
一、戰局九大變化
要跨越十五年的時間周期,理清整個中國風電行業的競爭變局,細枝末節已極難說清。當我們從歷年風電整機商的具體排名變化,基本可以看到中國風電市場競爭格局、趨勢的大變化,如下表:






戰局(一)——外資曾經“一手遮天”。
中國風電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實際上是一個開放合作走向國際化的過程。這個階段主要是引進國外的風機設備,由國外的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奠定風電行業發展的基礎。在2007年前,外資在中國市場可謂意氣風發,基本占據了中國風電市場的半壁江山。在2007年中國風電市場整機商排名中,Gamesa、Vestas、GE、蘇司蘭等四家外資企業入列前十。
戰局(二)——“戰火”燃遍三北地區。
中國風電市場從“三北”快速發軔,一方面源于資源稟賦,另一方面也源于期初的政策規劃。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的市場發展長期屬于“政策市”;而十多年里,國家能源局的一把手已變換數人,相關政策也歷經變革。
曾經,“大基地”、“大集中”是相關政策的一大導向,而這些新能源基地基本都處于三北地區。回溯過往產業新聞可以發現:截至2013 年底,全國統籌推進的各大型風電基地累計核準容量19GW,這包括酒泉基地一期、二期工程6.8GW;張家口基地一期、二期工程3GW;承德基地一期1GW;通遼開魯基地1.5GW;巴彥淖爾烏拉特中旗基地2.1GW;包頭達茂旗基地1.6GW;哈密東南部百萬基地2GW,甘肅民勤紅沙崗基地1GW)。
戰局(三)——本土企業加速崛起。
2007年,可以看做是外資和本土實力轉化的一個轉折年。中國本土風電企業的加速崛起,和兩個政策的變化緊密相關。一,風電建設國產化——2005年7月監管層出臺《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明確規定從2006年開始,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二是2006年1月,開始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兩大政策變動,直接讓風電下游需求開始暴漲,國內各路資本也蜂擁而入。
從上表歷年整機商排行榜上看,2009、2010的前十排行中,外資已只剩下Vestas一顆“獨苗”;2011年及以后,前十排名中再也難尋外資的身影,甚至11—20的排名中,外資也逐漸“式微”。
戰局(四)——“戰火”綿延到資本市場。
企業的競爭不止于實體,過去的十余年,風電企業的競爭逐漸蔓延到資本市場。上市,也意味著更規范的管理,更豐富的融資渠道。筆者曾統計發現,十年間已先后有35家中國風電企業搶灘港交所,征戰A股!
它們創造了一系列輝煌的數據:目前總市值總市值規模3504億;十年對外凈投資6372億元,凈籌資3282億元;營收合計15000億元,凈利潤1119億元;如今它們的總資產規模9383億元,總負債6305億元,貨幣資金儲備為558億元。
近年風電資本市場的大動向,眾所周知,2018年6月20日,海裝風電IPO終止審查;今年3月26日,幾經折騰后,運達風電IPO成功通過中國證監會審核。而更早一些的大事件是,今年1月23日,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證券簡稱“明陽智能”,股票代碼:601615,發行價:4.75元/股。
戰局(五)——外資風電敗走中國。
此一時彼一時,多種因素合力下,風電市場千變萬化。面對國內本土企業的加速崛起,以及這些企業的各種打法,維斯塔斯、GE、西門子、歌美颯等外資巨頭明顯不適應。翻閱相關數據可以發現,在2012年前后,就在中國風電裝機量一路飆升的同時,曾經風光無限的外資風機制造商的市場份額卻直線下滑,由最高的75%下降至10%。據風能協會數據,到2014年年底,本土企業在國內新增風電裝機容量中的份額已經超過98%,外資廠商的份額則降到了令人驚訝的2%以下。翻尋2012年前后的產業新聞,隨處可見諸如《維斯塔斯停運呼和浩特廠》、《多家海外企業在華市場萎縮》、《蘇司蘭6000萬美元轉讓子公司給中國企業》、《風電巨頭再瘦身 維斯塔斯敗走中國》等標題,彼時,外資風電的處境可見一斑。
戰局(六)——金風科技成為絕對霸主。
在國內風電市場,金風科技近年的地位幾乎無人能夠撼動;在國內風電制造環節,其基本處于霸主地位。筆者統計發下,論生意,金風近年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占到30%左右;利潤則是前十名的60%左右;而在海外市場,中國出口機組的50%左右來自金風,中國企業到海外開發風電場,金風則占了60%以上。對于國內競爭對手而言,這幾乎都是些“恐怖”的數據。
金風科技2018年財報顯示,其實現營收287.31億元;凈利潤達32.17億元。從排名上看,過去12年中,金風僅有3次將第一的位置“讓給”了華銳,其他時間穩居第一。從市場份額及排名變化來看,最近幾年中國風電更是出現“一超多極”格局日益顯現。
戰局(七)——新勢力很難再崛起。
最近兩年,隨著新資本的進入,新技術的融合,中國乃至全球風電行業中有了更多的“變量”,一些新勢力逐漸露尖。但從TOP20的一盤棋變化來看,大格局基本固化,新的變量很難再強勢崛起和超越;換句話,偶然的新勢力闖入概率已經極低。可以說“撼山易,撼前三難”。過去10年整機制造商前十排名中,第一梯隊變化相對較小,遠景能源、重慶海裝排名提升較快。參考裝機容量及市占率,10年里僅遠景能源一家公司變化較為明顯。目前整機板塊格局優于2015年,預計隨著競價的開展,小整機制造商將逐步退出市場競爭。
戰局(八)——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企業倒下?
有人成,就有人敗。風電行業“鼎盛”之時,曾有多達80多家整機商分食這一市場。然而產能極度過剩,慘烈的價格戰下,超過7成的整機企業要么退出,要么倒閉。而從風電整個產業鏈大大小小的企業里搜尋,過去十年倒下和退出的企業可謂不計其數。比如,2008年,山東長星集團的朱玉國決定投資55億元進軍風力發電,但在后來的慘烈競爭中卻欠下超60億巨款,最終落入破產重整的境地。
而風電行業的成敗“樣本”,當數華銳風電,其故事已經是業內共知,其起起落落給予產業的啟示已成為風電人共同第一筆財富。華銳曾用短短3年時間沖到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位置,但也短短數年迅速隕落,陷入巨額負債和連續巨虧的境地。
戰局(九)——“帥才”涌現,成熟的風電企業家群體形成。
過去30年里,中國能源的體制與產業變遷之大讓人恍若隔世。經濟跌宕、世事蒼茫,卻從來沒能阻擋過諸如武鋼、張傳衛、張雷等創業者一步步成長為風電行業的成熟的企業家群體。
他們投入風電一行業,義無反顧,甚至九死一生,去成就一位企業家的使命與不歸路。歷經戰火淬煉,這些風電行業的企業家已能充分洞察營商環境和市場變化,同時具備較好的國際視野和戰略能力。中國本土成熟的風電企業家群體的形成,對行業而言無疑是一筆珍貴的財富。
二、風電六大“攔路虎
毫無疑問,十余年里,中國風電產業取得里巨大的成功。但欲達高峰,必忍其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曾經的產業狂飆留下不少積弊,平價上網的前夜,風電產業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若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風電行業的一些問題仍舊處于舊的體系當中,存在較大的路徑依賴;而有些則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范式;但整體而言,“好”與“不好”幾乎都是大家心知肚明、顯而易見的。筆者認為,目前中國風電產業(企業)發展面臨六大“攔路虎”,或者說挑戰。這些問題不解決,行業(企業)還是難以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攔路虎(一)——環境“緊箍咒”收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平衡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如何實現環保與資源開發的平衡,這成為近年和未來整個風電行業(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大問題。最近兩年,地方政府對低風速項目的環保審批和核準愈加嚴苛,環保問題已成為風電開發難以打破的“緊箍咒”。左手是低風速“大躍進”發展的迫切需求,右手是愈加嚴苛的環保督查,雙方矛盾顯然極難化解。
因觸碰環保“高壓線”而被終止的風電項目可謂不勝枚舉。
比如,2018年3月20日,因環保問題,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正式發文調減了馬山協合楊圩風電項目裝機容量。2018年5月,歷時逾一年,在湖北省黃岡市素有“水鄉濕地、候鳥天堂”美譽的龍感湖自然保護區內,24臺風機和混凝土基座的拆除工作畫上了句號。同樣,立足生態建設,旨在保護鳥類,2017年年底,山東省長島縣也將分布在4處島嶼的80臺陸域風機全部拆除。相比自然保護區的“紅線”禁令,海南省則采取了更為徹底的全面叫停。2017年11月,海南省發改委將《關于停止東方海上1號風電場3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前期研究工作的函》下發至相關風電企業,并在公函中明確指出,停止省內所有待建風電項目的建設工作。此外,浙江省已逾兩年未批準風電項目建設,安徽、湖北、福建、江蘇、廣東等地發展風電的積極性也偏低,整個南方地區的風電項目建設都籠罩著環保的高氣壓。
以上例子在全國都并非個案,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可以確定,環保壓力下,風電項目已并非每個地方政府都追捧的香餑餑。如何實現新發展,這對整個風電行業,以及身處其中的企業而言,都是極大的考驗。難道環保與風電的和解真是偽命題?
攔路虎(二)——行業“三角債”愈發嚴重
風電企業的壓力到底有多大?看看不斷暴漲的應收賬款就知道!黑鷹風電曾分析十年數據發現,風電企業應收賬款壓力及風險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膨脹,如今已到了真正的危急時刻。根據官方數據,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超過1400億元,補貼資金缺口巨大及撥放不及時,已嚴重制約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并且嚴重影響電站投資商的生存與發展。
由于風電投資運營商巨額應收款難以快速變現,只能將壓力及風險向風電產業鏈上游傳遞,十年間,巨大的應收款壓力及風險已籠罩整個風電產業,甚至成為橫在整個風電產業前進道路上的一座大山。
我們統計發現,在2009年末26家風電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規模合計為274.3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31.92%;此后9年多時間,風電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僅在2015年出現過一次下滑,其余年份均實現正增長,9年后(2017年末)其總應收款規模更是一舉突破千億大關,激增至1133.01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達61.50%,這比近十年它們創造的凈利潤總和還要高出306億元。

規模還在快速增長!截至2018年6月末26家風電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及票據較2017年底又增長了153.22億元,至1286.23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竟然達到了139.27%。即便是年營收破百億的風電巨頭也面臨著巨大的應收賬款壓力及風險。據黑鷹風電統計,截至2017年末,金風科技、國電科環、湘電股份、龍源電力等9大營收過百億元的風電巨頭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規模合計達744.16億元,占整體規模的比重達65.68%。此外,26家風電上市公司年度應收賬款及票據規模一直是同期這些公司凈利潤總和的3-22倍。這樣的數據對于企業運營意味著什么,相信大家都懂。
攔路虎(三)——地方保護主義橫行
風電在發展過程中仍遭遇頗多阻撓,有的放在“臺面上”,有的則是“潛規則”。各種明暗的“攔路虎”里,地方保護主義尤為倔強。業內人士共知,仍存在以省為實體的地方保護主義阻礙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的現象。
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由來已久。風電作為新興產業,頗受一些地方政府重視,一些地方政府要求風電企業在當地配套投資建設廠房,為當地貢獻稅收以及提供就業機會。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風電裝備體量過大運輸不便的問題,但也導致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復建設,讓部分風電企業承擔了額外的投資成本。
對于部分地方政府以當地豐富優質的風資源誘導風電企業到當地投資建廠的現象,原龍源電力總工楊校生曾表示,“由此造成的擴張是非理性的,具有相當的盲目性,造成了不公平競爭,扭曲了市場。”此外,風機質量問題也與地方保護主義有很大關系,地方企業風機質量參差不齊,但是風電企業在某些區域規劃建設風場時會受到地方政府強制要求,必須采用本地企業生產的風機。同時,當地企業生產的風機不一定是該風電項目的最適宜機型,這十分不利于風電項目的后期運行。不少行業人士都認為,地方政府這種地方保護的行為給開發商公平獲取資源制造了較大困難,應當堅決摒棄該弊病。
不過,在類似的政企聯手中,誰贊成,誰反對,誰得利,誰遇到不公平?大家各是心中有數,冷暖自知。如何杜絕地方保護主義,靠一企一地顯然不現實,還需政策與機制從全盤來管控和解決。2018年5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指出:有關地方政府部門在風電項目開發過程中不得以資源出讓、企業援建和捐贈等名義變相向企業收費。
攔路虎(四)——非技術成本高企
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成本已經遠低于國外,但與之相反的是風電投資成本和度電成本反而高于國外水平。為何?非技術成本高企是主要原因之一。進入2019年后,風電競爭性配置拉開帷幕,平價上網似乎指日可待。但風電平價上網道路上的障礙——非技術成本仍未消除。業內人士經測算指出,不包括棄風限電在內的其他非技術成本相當于每千瓦時風電成本抬高了5分錢左右,而在“三北”地區,甚至達到每千瓦時0.1元左右。
風電的非技術成本是怎樣產生的?其一,倒賣路條;其二,消納“不給力”造成了極大的風資源浪費。相關統計表明2017年棄風限電造成的損失,相當于將風電的成本抬高了6.3分/千瓦時。此外,還有土地成本、基建費以及修路費等各種費用,都對風電成本的下降有所阻礙。
2019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部門對平價上網項目和低價上網項目在土地利用及土地相關收費方面予以支持,降低項目場址相關成本,協調落實項目建設和電力送出消納條件,禁止收取任何形式的資源出讓費等費用,不得將在本地投資建廠、要求或變相要求采購本地設備作為項目建設的捆綁條件,切實降低項目的非技術成本。
攔路虎(五)——“走出去”何其艱難?
翻閱各種報道,幾乎稍微有點實力的整機商都會大談“國際化”,宣傳“走出去”。但對于中國的風電企業而言,真要走出去,何其艱難?
以2015年數據為例,截至當年年底,全國(除臺灣地區外)新增安裝風電機組16740臺,新增裝機容量30753MW;但中國風電機組制造商出口的風電機組148臺,新增裝機容量274.5MW。將兩者數據相較,當年出口風電機組占新增安裝風電機組的比率僅為0.88%。這很明顯地印證了我國整機商的優異成績主要得益于國內市場,而國外市場占有率非常有限的說法。
對此,曾有媒體報道設問:十年出口僅 2.5GW,裝機世界第一的中國風電整機商為何走不出去?中國風電走出去依然不易,認證的門檻、運維的短板、融資的瓶頸都阻礙著中國的風電企業的“國際化”步伐。
最新的數據是:截止2018年,中國風電出口到全球34個國家。而在這一年,僅有金風科技、遠景能源、東方電氣、華銳風電等4家企業向8個國家出口了131臺風機,容量為376兆瓦,同比減少41%。
攔路虎(六)——如何與維斯塔斯等巨頭一戰高下?
在國內市場風生水起,但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中國風電企業尚無明顯優勢。這不僅體現在裝機量上,還在財務能力,市場平衡,技術能力等多個方面。

以最新數據為例,據彭博新能源財經,2018年Vestas在全球32個國家實現新增裝機,第三年蟬聯全球風電整機冠軍。其以10.09 GW的2018年新增裝機量,22%的全球陸上風電新增市場份額遙遙領先,并超越第二名中國的金風科技6.66GW 52%。通用電氣以4.96GW位居第三。而在海上風電方面,西門子近年遙遙領先。對于中國的風電企業而言,如何在全球市場與維斯塔斯等巨頭真正地一戰高下,仍需時日。
三、風電十大趨勢
2018年5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項目競爭配置指導方案(試行)》在風電行業激起不小的波動,方案明確從2019年起,推行競爭方式配置風電項目。2019年4月10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公開發布《關于征求<關于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項目建設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根據征求意見稿,將優先建設風電、光伏的平價上網項目,但需嚴格落實項目的電力送出和消納條件。綜合歲末年初中國風能協會、世界風能理事會、以及彭博財經的相關數據來看,全球風電的產業格局正經歷一個調整、重構、再建設的關鍵節點。回溯產業與市場變化,結合相關政策的陸續推出和落地,意味著中國風電產業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筆者認為,風電的發展面臨十大趨勢。
趨勢(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風電行業從特許招標到標桿電價,到競價上網,再到平價上網。其完整的成長周期在20年左右,從標桿電價到競價上網,這是平價上網前的過渡階段。競價獲取資源影響項目經濟回報,決策層希望產業鏈上下游同時承擔這一變化,一方面促進風機產業技術進步、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使風電行業經濟回報回歸到合理的區間。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行業歷來是政策市場,沒有政策的規劃和支持,中國風電產業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績。但伴隨競價時代,特別是平價時代的到來,市場在資源配置與競爭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要求企業在提供產品時,在保證質量與可靠性的同時,“全周期”的性價比成為首要的考量因素。
趨勢(二)——市場持續向中東部轉移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曾發表《“十三五”風電發展:百萬雄師過大江》一文,預測中國風電市場將加速東移。后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判斷。2017年上半年,寧夏、甘肅、吉林、遼寧等地無新增裝機,“三北”地區在全國新增裝機中的占比明顯下降。一“升”一“降”,此消彼長間,透露出的正是未來一個時期,中國風電開發和布局的大勢變化。
2018年,中國“三北”地區新增裝機容量占比43.2%,中東南部地區新增裝機容量占比達到56.8%。與2017年相比,2018年,河南、廣西、廣東等中南部地區增長較快,同比增長33.2%。整體來看,風電開發布局更趨合理。
趨勢(三)——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由群雄并起到幾強共治,由產能分散到產能集中,是一個產業成熟的標志。近5年,風電整機制造商的市場份額集中趨勢明顯,排名前五的整機企業新增裝機市場份額由2013年的54.1%增長到2018年的75%,增長了20.9%;排名前十的風電整機企業新增裝機市場份額由2013年的77.8%增長到2018年的90%,增長了12.2%。從新增裝機量數據來看,排名前兩位的金風科技和遠景能源占據了半壁江山,二者的市場份額都較2017年有所提升。
趨勢(四)——分散式風電發展
分散式風電目前規模最小,但潛力卻不可估量。對于已告別“野蠻生長”階段,亟需提升發展質量和優化布局的中國風電產業而言,發展分散式風電是提高風能利用率,推動產業發展的需要。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建設暫行管理辦法》,被業內認為是分散式風電發展元年到來的標志。如今分散式風電正進入發展快車道。繼內蒙古、山西、甘肅等地之后,天津去年也出臺了推進分散式風電發展的建設方案。

(表格素材參考:紀鵬新能源)
趨勢(五)——海上風電提速
據權威數據,海上風電領域,目前全球前三位是西門子、上海電氣、三菱重工-維斯塔斯。Siemens以絕對性的優勢牢牢把握海上風電霸主之位。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已連續6年快速增長,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已經位列全球第三,但是相較英國和德國還有較大差距。當前我國海上風電已經基本具備大規模發展的條件,部分項目陸續進入開工建設期。有業內人士指出陸上風電開發經過前幾年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經進入穩定期,未來海上風電市場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全球能源資源咨詢公司WoodMackenzie的最新研究表明,亞太地區的海上風電容量將在2027年增長20倍至43GW,尤其是中國大陸地區,預計其海上風能將從2017年的2GW增長到31GW。2018年,中國海上風電發展提速,新增裝機436臺,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65.5萬千瓦,同比增長42.7%;累計裝機達到444.5萬千瓦。海上風電正逐步從試點示范走向規模化開發。
趨勢(六)——機組大型化趨勢將更加明顯
不久前公布中標結果的國家電投烏蘭察布風電基地一期600萬千瓦示范項目表明,除個別幾款機型外,中標機型容量大多是4兆瓦甚至是5兆瓦以上。由于該示范項目的風向標意義,未來陸上風電招標中的機組大型化趨勢將更加明顯,陸上風電是否會提早步入4兆瓦時代尚未可知。
已有資深觀察人士表示:大容量風機需要成熟的配套產業鏈支撐,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烏蘭察布等大項目的拉動下,大容量風機的成本將快速下降。
趨勢(七)——加快走出去步伐
大家都知道,前年在中國召開了“一帶一路峰會”,國家層面給予中國企業走出去大力的支持;而對于國內風電企業而言,也是時候到全球更多角落,去和西門子、GE等巨頭真刀真槍比拼的時候了。這不僅需要市場占有率的提升,更需要在技術層面、綜合解決方案能力層面都有快速提升。
趨勢(八)——新一輪并購競賽可能出現
過去的三年里,國際風電市場并購事件接連涌現——從GE收購BladeDynamics,到Nordex收購Acciona風電業務,再到Vestas收購Upwind(北美運維公司)和Availon(德國運維公司),直到Siemens收購Gamesa,甚至運維行業也出現了GlobalMarine收購CWind的情況。這表明,國際風電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并購已經成為國際風電市場的一大常態。
在這樣的潮流下,全球風電市場的集中度可能進一步提升,競爭更加激烈。對于中國的風電企業而言,也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由此推之,國內風電企業可能會在最近一兩年中,在國外風電產業鏈中尋找合適的并購機會,以迅速增強自身整體實力。
趨勢(九)——棄風限電會有所緩解但不可能徹底解決
中國風電棄風量裝機量冠絕全球,但棄風量也冠絕全球,這成為眾多從業者長期以來的心頭刺。2018年我國棄風率同比下降5個百分點至7%,棄風限電較2017年有較為明顯的改善,棄風率改善從三方面影響新增裝機,首先,改善存量機組收益,提升運營商開支能力;其次,提升風電項目投資意愿;第三,紅色區域解禁,貢獻裝機增量。原紅六省中的內蒙古、黑龍江、寧夏于2018年解禁,根據能源局發布的公告,吉林省于2019年解禁。目前甘肅、新疆的棄風率已分別降至19%、23%,預計這兩個省份有望于2020年解禁裝機禁令。
趨勢(十)——運維市場爆發,數字化成潮流
截至到2017年底,我國累計安裝風電機組超過11萬臺。其中,2013年度以前累計安裝風電機組超過5萬臺,2013-2017年的五年里累計安裝風電機組超過6萬臺(年均新增1.2萬臺)。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研究報告預計,到2022年,中國風電場運維費用將增至30億美元每年,2015—2022年間,中國風電場運維支出總計或達160億美元。與此類似,國內某研究機構預測,到2022年風電運維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8億千瓦左右,年度運維服務費用總額將超過200億元。據初步統計,目前有超過90家第三方運維公司活躍在市場上,其中超過一半以上是過去短短幾年進入運維市場,激烈的市場競爭促使技術水平低、資金不具優勢的公司逐漸退出市場。(作者 | 財鷹文化 李文友) |